中国蔬菜

同心互助姐妹亲

 

“同心姐妹”互助组开展“双学双比”蔬菜搬运比赛 图//欧胜涛 2016年9月25日,潼南区太安镇罐坝村,阴雨不断。 在“西部菜都”这块平整的土地上,瓜果蔬菜正丰收。 不到7点,50多岁的留守妇女文道琼便早早起床,然后戴上遮雨帽,穿上筒靴出了门。 这天,在村子附近她和村里一些姐妹的田地里,有很多蔬菜等待着她们去采摘。 文道琼参加了村里的“同心姐妹”互助组,在她所在的组里,还有七个像她这样的姐妹。 “有了互助组,大家同心相助一家亲,再也不会感到孤独无助了。”文道琼笑着说。 文道琼的笑容背后,潼南县(2015年6月撤县设区)妇联2011年推出的“同心姐妹”互助组正渐渐激起波澜。 留守之困 太安镇罐坝村位于琼江河畔。 村里土地肥沃,河水清澈。 文道琼家的几亩地,便位于此。 过去多年,这几亩地一直由她一个人打理。 家里四口人,两个孩子都在读书,为了给孩子挣学费,丈夫常年在外打工。 在种植或采摘季,文道琼一个人常常忙不过来。 种植或者采摘迟了,很多农作物都会减产或者只能在地里烂掉。 有时候累了,坐在河畔,看着缓缓流动的河水,她就会想:要是有人能帮帮自己该有多好。 丈夫偶尔回来也会劝她:“顾不过来就不种了,可以去打打零工。” 几年前,罐坝村成为潼南县蔬菜基地核心区,从村头到村尾,苦瓜棚架、白菜基地以及辣椒基地陆续建立起来。 基地建立后,很多留守的农民获得了打工的机会。 但对像文道琼这样的留守妇女来说,这样的机会并不多。 “一方面,她们力气小、缺乏种菜技术;另一方面,她们还要做家务、照顾老小,时间不多。因此,业主都不愿找她们。”潼南区妇联主席戴红丽说。 “就算有机会帮忙,一天干满8小时才40多元工资,比男劳力少了近一半。”文道琼说。 如何解决留守妇女的这些困惑,成为潼南各级妇联的“头等大事”。 探索互助 2011年6月,作为留守妇女的“娘家”,潼南县妇联决定行动起来。 “我们根据留守妇女年龄层次、素质差异,开展各种互助形式,让农村留守妇女精神上有依托、生活上有依靠、生产上有保障、经济上有支撑,以切实解决这些农村留守妇女生产组织难、劳动强度大、精神负担重、缺乏安全感问题。”戴红丽说。 潼南县妇联鼓励各级企业、巾帼专业合作社组建互助组,以凝聚留守妇女抱团务工、抱团发展。同时,通过就近务工等举措,为留守妇女增收致富创造条件。 很快,全县第一个“同心姐妹”互助组在梓潼镇卫星村的潼南县玉兰铸造厂建立了起来。 曾经也是留守妇女的厂长邹玉兰,在厂房里开辟了一块区域,作为“同心姐妹”互助组活动室。 同时,邹玉兰还买来电脑和视频通话设备,鼓励姐妹们多与在外务工的丈夫联系。 在端午、中秋等传统节日,邹玉兰还组织“同心姐妹”家庭成员们聚会。 目前,互助组成员已从当初的8人增加到了16人。 在互助组里,52岁的李学琼年龄最大,因为小学都没上完,车间的技术她学起来很吃力。 在互助组的带领下,互助组姐妹不厌其烦地教她,最终通过了新车床操作考试,收入有了很大提高。 助推发展 2016年9月25日,早上7点半,罐坝村附近的蔬菜地里。 文道琼和其他七个姐妹一字排开,一边利落地掐着苕尖,一边说笑。 这些苕尖采摘下来后,将很快送到村里等着的车上,运往外地。 在第一个“同心姐妹”互助组建立以后,其他互助组也在全县相继建立起来。 2011年9月,罐坝村按照“地域相邻、产业相近、兴趣相投、感情相通”的原则,组建了三个“同心姐妹”互助组。 在互助组的帮助下,文道琼再也不为地里作物的种植和采摘发愁了。 同时,忙完地里的活,在有空的时候,她们还一起去村里的蔬菜基地打工。 “以前一个月只能干10天左右,现在能干20多天,每天工资还比以前多挣20—30元。更重要的是,现在的上工、收工时间非常灵活,干完活就回家,做工与做家务都能兼顾。”文道琼感到很满足。 同样感到很满足的,还有桂林街道双坝村妇女主任余琳。 2011年底,在潼南县妇联的扶持下,余琳发动周边以种萝卜为生的18个姐妹一起成立了互助组。 在互助组成立之初,她就开始思考:互助组的活动不能停留在生活互帮上,还应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、发展特色效益农业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、加快新农村建设、助推农业现代化工作等方面发挥作用。 如今,五年过去,在她们的努力下,双坝村生产的无公害蔬菜深受消费者欢迎,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市,有些还出口到了俄罗斯、韩国、新加坡等国家。 “同心姐妹”甜甜水果互助组在知青农场采摘枇杷 图//杨毅 乡村之变 “同心姐妹”互助组在不断改变着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的同时,也给整个乡村带来了改变。 2016年9月25日下午5点半,田家镇小石村留守妇女李素珍停下了手里的活。 她站起来活动了一下身子,然后向厨房走去。 再过一会,上小学的儿子就要下课回家了,她得去准备晚饭。 现在的生活虽然很累,但她却觉得特别的充实。 2011年以前,在地里农活不多的时候,李素珍基本上都是和村里其他十多个留守妇女一样,在麻将桌上度过。 “常常玩着玩着就忘了时间,孩子回来也没饭吃,不知道被丈夫吵了多少次。”李素珍苦笑。 村里建立“同心姐妹”互助组后,组长肖真碧想,得想法把姐妹们从麻将桌上拉下来。 经过一番考察,肖真碧与工业园区一家电子元件厂联系,组织互助组的姐妹利用空闲时间在家里加工电子元件。 从此,姐妹们不仅远离了麻将桌,每月还有1000多元的收入。 在太安镇罐坝村,“同心姐妹”互助组现在已经扩建到14个。它们经常对留守姐妹进行心理辅导,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等。 而无论是小石村、罐坝村还是其他村里的“同心姐妹”互助组,它们都只是潼南全区互助组中的一个缩影。 目前,潼南区的“同心姐妹”互助组已经达到2588个,组建规模上实现了全覆盖。 “这些互助组,不仅把留守在农村的妇女联系起来,让她们感受到被关爱,学会关爱别人,也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上,给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带来了很大的改变。”戴红丽表示。